《最後絕鬥》:洗腦羅生門

列尼史葛新作《最後絕鬥》(The Last Duel)改編自中古文學學者Eric Jager2004年出版的同名非文學著作。這是法國史上最後一次「司法決鬥」:1386年,騎士德卡魯日指控武士勒格里強姦他妻子瑪格麗特,勒格里否認,德卡魯日向國王請求以「司法決鬥」形式解決,兩人要作生死戰決定誰對誰錯。(文章含劇透)

本片分成德卡魯日、勒格里及瑪格麗特三章,本地論者的評價不離兩種,「用了羅生門的結構,好片」或「用了羅生門的結構又如何?好悶」,我覺得都說不出本片是用羅生門去反羅生門。改編芥川龍之介《竹藪中》的黑澤明《羅生門》,就是敘述一宗強姦殺人案,丈夫被殺、妻子被姦,故事意旨就是沒有真相,人人各懷鬼胎,但本片就是想說事情有真相,從而帶出不應將風化案當成羅生門。

原著所述,勒格里是否無辜的懸念,主要是犯人或者另有其人,不過影片那個「真相」是瑪格麗特為了緩解兩男的積怨,故意向勒格里放秋波,但她無出軌意圖(第三章)。勒格里會錯意,霸王硬上弓後,仍相信她只是口裏說不(第二章),所以到最後都覺得自己有通姦、無強姦。

不過「反羅生門」的企圖大大削弱娛樂性,因為觀眾見到羅生門結構,就會期望甲說有強姦、乙說沒有、丙又反轉說有,豈料個個版本都是有,相信也是負評佔多、美加票房低迷的原因。

我覺得不少論者雖有提及Me Too,但低估了它和本片的關係。Me Too的高峰可說是2018年特朗普提名共和黨的卡瓦諾出任大法官,有人出來指證他少年時強姦她,民主黨以此為由反對任命卡瓦諾,共和黨傾向認為指控者認錯人。影片第三章描述瑪格麗特所受的壓力,固然是強姦題材的套路,但也附和了Me Too一句口號:「相信女人」,即是要相信所有聲稱被性侵的女人。美國參議院的聽證會中,指控者作證時聲淚俱下,但有幾多人留意到卡瓦諾否認指控時的聲淚俱下?

全部都是強姦犯?

如覺得本片對現代有啟發性,是幼稚的想法,因為本片就是用現在的左翼批判理論及身分政治去重構歷史事件。用現在詮釋過去,在藝術及學術都常見,但《最後格鬥》一如近年一些左翼荷里活電影,用今天的道德觀去批判古人,更糟糕是任意詮釋歷史後,再循環論證地向現代人說教,又都是反男反白反基督教的政治主張。

片頭字幕說「改編自真人真事」的英文是Based on true event,用true而不是用actual或real。我覺得這個true和影片偏離原著有很大關係,因為有沒有「確實」眉來眼去、甚至是否真有施暴並不重要,「真理」就是男人都可以是強姦犯:阿當戴華(飾演勒格里)這麼靚仔都這麼做,其他男人又怎會不是潛在的強姦犯呢?

所以麥迪文飾演的德卡魯日才是最大的批判對象,因為他代表沒有阿當戴華/勒格里的吸引力的「一般」男人。第三章寫他娶瑪格麗特只是為了嫁妝及繼後香燈,被妻子告知被姦後,立即要求交歡,做出現代社會不容許的「婚內強姦」。瑪格麗特懷孕,德卡魯日在法庭上堅稱孩子是他的,是原著記載的史實,但影片拍出德卡魯日的婚內強姦,抹殺了他庭上那樣說是想保護妻子名節的可能。

片中勒格里的律師說德卡魯日之所以興訟,是因為「被強姦的不是女人,而是男人的財產被侵犯」,這句雖在原著,但被電影斷章取義,作者只是想說明,女人告人強姦要得到丈夫同意的法理基礎。儘管這是父權思想,但把它套在主角(即是所有男人)身上然後讉責就太野蠻。

影片斷定德卡魯日不是真心為妻子討回公道,但我在原著看到的德卡魯日,是個膽色無雙的真漢子,原著指出法庭批准他去決鬥的機會甚微,如不獲批准決鬥,他更要支付勒格里提出的鉅額索償,我覺得就算有私怨動機,他也是押上了性命、名聲、全副身家去行這步,比起化名或跟大隊才敢批鬥人、自詡正義但不負責任的現代覺青有天淵之別。

本片還有不輕的反基督教意識,但篇幅所限,在此不述。我很奇怪這種電影灌輸表面開明、實際高壓的政治意識,宣稱要抵抗洗腦的文化人居然受之如飴。正如自傳要當成小說看,「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新片,似乎先預設成「改編者的政治宣言」會較安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