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故事》:It’s the Music, Stupid

Ansel Elgort as Tony and Rachel Zegler as Maria in 20th Century Studios’ WEST SIDE STORY, directed by Steven Spielberg. Photo by Niko Tavernise. © 2021 20th Century Studios. All Rights Reserved.

談論史匹堡的《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時,很多人都不外乎是新不如舊,至於為甚麼卻乏善足陳,只是浪費唇舌批評政治正確、西班牙文沒字幕。

我先表明,再去討論「經典電影是否應該重拍」是沒有意思,無視電影工業的商業本質,以及大眾觀影習慣的人才會相信「不應該」。一套舊片再好看,看舊片的觀眾恐怕連新片觀眾的1%都沒有。參與過舊片策展便知,放一齣舊片找二三百人來看已是多麼困難!

不去翻拍,恐怕也沒幾多新一代觀眾接觸到《夢斷城西》這部1961年電影,即使原劇已是音樂劇戲寶,但在美國以外,看到它現場演出的機會其實不算多。只要有投資者願意拍,就讓市場去決定它的生存價值,吾等影評人評論成品就夠,可以比較新舊優劣,但沒資格反對翻拍。

我認為新舊分別可以這樣概括:1961年《夢斷城西》是把一齣面世不久的音樂劇拍成電影,至於2021年《西城故事》是一齣有很多首插曲的電影,多過像一齣音樂劇電影。

史匹堡或編劇Tony Kushner的改寫不容忽視,說新版只是倒模重拍一次的人真是莫名其妙。我首先欣賞一開頭便將林肯中心(文化地標如大都會歌劇院、紐約愛樂管弦樂團現稱David Geffen Hall的音樂廳、茱莉亞音樂院的所在地)興建計劃引入劇情,彌補了音樂劇來不及修改,電影舊版當無件事的這一點,令兩幫人都注定是沒有將來的輸家。新版把Chino寫成勤奮青年,倍添悲劇性,正因Bernardo極力撮合他和Maria,想他們遠離罪惡世界,卻宿命地令她和Tony遇上,掀起三人死亡、一人前途盡毀的悲劇,其實把影片更趨向啟發《夢斷城西》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何謂真?何謂舊?

新版的處理,我認為能夠在種族紛爭之上加多一重階級意義:舊窮人和新窮人搶食。在Maria、Anita、Bernardo這些波多黎各新移民眼中,Tony及Riff是美國佬(gringo),但後者往往也是移民後代,卻無法像其他移民改善生活,只有窮死、被殺死或坐一世監的下場。最可憐是Tony這群人已當自己是美國人(例如已經全英文溝通),建制卻仍視他們是不長進的窮移民(儘管客觀上正確),然後又有新移民來搶他們飯碗。種族及階級矛盾在新版變得更有層次,這可不是腦殘的白左思想,更要經過這些年的沉澱才能好好描寫出來。

在舊版飾演Anita的Rita Moreno,相隔六十年在新版飾演新寫的Valentina,取代了原劇及舊版的Doc(本身就是移植《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勞倫斯神父)。她也是「舊窮人」這一群,儘管她是波多黎各人。新版把《Somewhere》交給她唱,除了是對Rita Moreno最大的致敬,也是個神來之筆,用老人的目光訴說美國夢落空、大同世界尚未來臨。

然後就是拍法,一般論者還是離不開舊版是廠景、新版是實景這種表面論述。姑勿論新版的景是實還是虛,重點是以最真實的視覺為目標,本片不只是用菲林拍攝,轉為數碼放映時仍能呈現菲林質感,但最有趣是感覺像舊片但顏色一點都不像幾十年前,不論是Technicolor或者Eastmancolor那種偏假、太鮮艷的彩色,有些戶外場面,我甚至會用在納粹德國時期研發的Agfacolor去比擬。更重要是,史匹堡似是要將當年的顏色及場景細節(包括有水漬的尿兜),在相隔六十年後忠實重現,我們可別忘記,史匹堡就是在《夢斷城西》的年代長大。

史匹堡和長年的攝影指導Janusz Kaminski其實不斷在新作探索視覺新可能,這是我期待史匹堡新片,遠多過史高西斯新片的一大原因,可是觀後感型論者通常無視史匹堡的視覺追求。本片非常着重鮮明的光影,準確呈現光源位置,把各式各樣的光線(陽光、燈泡、霓紅燈招牌、體育館的射燈、教堂彩繪玻璃、殮房的刺眼光管)玩到出神入化。本片許多打燈技巧,其實重現了荷里活黃金期的手法,但荷里活從黑白轉為彩色後,這種具表達力的光影效果因為技術或其他原因逐漸被忽略。討論甚麼新不如舊時,很多人連「舊」是甚麼都未了解。

演奏演唱音響一敗塗地

但不代表我滿意這次重拍,視覺上雖然遠超預期,但聽覺上卻是大失所望。我已選了有THX音響系統的戲院,看標明是ATMOS全景聲的版本,因為《夢斷城西》在音樂劇舞台以外,有一個經常演奏的交響樂版本,我深明這首作品的音樂及音響可能。史匹堡找來洛杉磯愛樂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即是首席指揮)、來自委內瑞拉的杜達美(Gustavo Dudamel)擔任本片音樂的指揮。

《西城故事》最失敗的地方就是音樂,金曲雖然百聽不厭,但演奏及演唱卻是極為平板,呈現不到原作的激情奔放,兩位主角只不過是唱得到、遠遠未到唱得好,最致命是欠缺浪漫熱情。音響制式雖說是ATMOS,但就和看一部單聲道舊片無異。我相信開大聲一點也沒有幫助,因為一和對白的音量比對,就知道混音已經出了問題,音樂嚴重沉底,原聲帶唱片也是這種混音及演奏質素。一和近年的歌舞片例如《大娛樂家》(The Greatest Showman)、《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星夢情深》(A Star Is Born)相比,《西城故事》的音響簡直一敗塗地,儘管它的原作音樂其實是最佳的。(順帶一提,假如原則上反對翻拍,就沒有《星夢情深》了。)

音樂上我先會怪罪杜達美,我早在2008年在東京看過他的音樂會,畢生難忘,他有演奏本片的《Mambo》,我後來更到琉森及洛杉磯追過他的演出,往後三四年他愈來愈退步。他2015年初次來港,香港樂迷及樂評跟紅頂白,我就覺得平平無奇,就如他這次指揮的原聲帶。假如換個較無名的指揮,或會視為千載難逢的機會,拼命做好。

史匹堡作為導演,要為音樂及音效負最終責任,不過我這裏要把音樂重新帶回電影之中。我之所以說《西城故事》是齣有很多插曲的電影,多過一部音樂劇電影,就是因為史匹堡無視歌曲在音樂劇、或者歌舞片作為showstopper的本質,既不在歌曲開始前營造氣氛,進入歌曲後也像練歌般滾水淥腳,嫌歌曲stop the show,阻住他的電影,除非有舞蹈才會用心構思鏡頭。壓抑歌唱這個最大的感情位,又怎能感動熟悉歌曲或者舊版電影的舊擁躉,以及未接觸過《夢斷城西》的新觀眾呢?我發夢都沒想到,約翰威廉斯為史匹堡泡製了這麼多名作,一沒了威廉斯,史匹堡居然是個音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