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大戰》:替天行道的期望管理
韋家輝和劉青雲再度合作,在《神探大戰》繼續探索不知是「神」還是「痴」的神探,去偵查懸案的故事。本片的影評應該都加了「劇透」警告,不過本地評論以負面居多,甚至去到韋家輝居然拍出這種XX出來的地步,我恕難苟同,所以除了談自己的看法,難免要評論別人的評論,因為這種激烈負評,如同錯誤描述影片。
首先是期望管理。我覺得把本片和《神探》比較並不合適,一來很容易以為自己比韋家輝更了解韋家輝,二來相隔15年,大環境已大不同,除非放棄內地市場,恐怕已不能製作兩個版本去避開「邪不能勝正」,真兇還要是這麼邪惡。在邪不能勝正的前提下,《神探大戰》寫到這樣已非常不錯。我不是贊成這種限制,但影史之中,就算不是官方,也經常從老闆、觀眾,甚至明星而來。
我欣賞本片沒有刻意隱藏真兇,近年好些外地的奇案片,所謂「燒腦」不過是費盡心思愚惑觀眾,重看《神探大戰》時,更相信韋家輝根本不在乎你猜到。真兇的潛伏寫及拍得非常自然,某些鏡頭在第二次看,會知道在拍真兇或同黨的反應,但對第一次看的觀眾來說,又可以解作另一意思,不能當成瞞騙。
至於說影片很快,固然是因為將推理片以警匪片去呈現,我覺得也和邪不能勝正有關,既然不能晦澀虛無,索性就變成緊張刺激的兵捉賊。本片表面上是他追踪到真兇的線索,其實更像是真兇引他追過來,類似《黑夜之神》小丑和蝙蝠俠的鬥法。
論者連演技也批評起來,但演技不會是本片的重心。大隱隱於市,真兇和同黨在正常人之間潛伏,毋須擠眉弄眼。蔡卓妍是稍為慢一拍的角色,但這種慢令她不會像李若彤或譚凱(歐陽劍)那麼武斷/戇居,於是蔡卓妍天然呆就足夠。只剩下劉青雲演傻佬,但他做慣做熟,還有甚麼值得挑剔呢?
有些人不能接受真兇把陰謀一條龍包辦,為甚麼不毀屍滅跡呢?劉青雲一開頭說的「插贓嫁禍」,就是本片對「完美犯罪」的進一步演繹,成為懸案未夠完美,要推到別人身上、從此結案才是完美,所以真兇反而保留證據。真兇當然是絕頂聰明(包括比劉青雲聰明)而且大膽,才想將事情做到最盡,沒錯是不必要,但這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也堵塞了推理小說一個人人都知的漏洞:為甚麼兇手不先殺掉名偵探?
理想主義的道德後遺
蔡卓妍的腹大便便,無疑是為了結尾劉青雲的抉擇而寫的,不過《分手的決心》也有純為服務關鍵情節的人物設定,拿出來批評就太雞毛蒜皮。其實不用等到結尾,劉青雲最重要的堅持一早已顯示出來:他拒絕替天行道。除了真兇犯的案,劉青雲都查得出兇手,但這麼多年來他沒有去幹掉他們,他們向他求救時所說的話,就是劉青雲否定替天行道的論據。
既可說他還是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但我會說他已經接受了上帝的沉默,所以不會被真兇那句「上天這麼對你,你不生氣嗎?」挑撥到,這話其實就是真兇的自述、成魔的起點。不少人只着眼於細節不合理、演技太誇張、行動不正確,忽略這一場帶着兩種信仰對決之象徵意義。
杜思妥也夫斯基《罪與罰》說明自命正義、替天行道,最終只會造成道德崩潰、為所欲為,預言了半世紀後、20世紀俄國由理想主義所釀成的浩劫。年輕人被組織起來進行激進行為,結果淪為領袖的作惡工具,又有杜斯妥也夫斯基《群魔》的影子。杜氏作品中,最大的罪惡是傷害小朋友,本片真兇就是受害者,扭曲了人格。相信上帝沉默或不在,而自己可以替天行道的人,要不成為魔鬼,要不就被魔鬼引誘、利用、拋棄。
把本片踩到體無完膚的人,恍似平時只看曠世傑作,所以拿着最嚴的尺度去彈《神探大戰》。但又不是,千篇一律的商業片或影展片他們是津津有味,他們就是濫看、濫寫,自己看不明,不是去看多一次,反而是鬥快出文,就像片中那些立刻結案的庸探一樣。取笑韋家輝向主旋律屈服的人,其實很可悲,說自己如何喜歡他舊作,卻連疑點利益都不給他。最大聲罵人屈服妥協的人,通常都未去到那個位置及資格去妥協,想賣也不值兩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