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媽有咗第二個》薑糖不吃親子丼
在上畫第九日才看《阿媽有咗第二個》,當時票房已過1500萬,兩天後更破了2000萬,現在港產片這麼快便有這數字,殊不容易,姜濤無疑是主因,評論也異口同聲說變相是一部姜濤MV。我認為評論本片,很需要清楚自己的着眼點,是當作一部「姜濤電影」還是「彭秀慧電影」去看。
不管中外,影評人都是本能地抗拒偶像電影(自己偶像除外),我相信評論有期望落差,就是因為太想把它當成「彭秀慧電影」來看,卻得到一部「姜濤電影」。又有些人明明對姜濤、Mirror有相當喜惡,但想表現成客觀持平,就用學院派或老戲骨的尺度去挑剔姜濤及柳應廷的表現,無私顯見私。我的角度是,在沒那麼偶像的環節當成「彭秀慧電影」是怎樣?在擺明展露偶像魅力的部分當成「姜濤電影」看又會怎樣?
影片第一個拍毛舜筠的空鏡,令人有作者電影、尤其是《主婦日記》(Jeanne Dielman)的期許,但下個鏡頭她已發完呆,影片頭半小時倣如一部「49+1」,毛舜筠的比重很大。我肯定以下是巧合:香港國際電影節剛放完法國片《巴黎夜旅人間》(The Passengers of the Night),Charlotte Gainsbourg飾演的女主角,又是中年失婚後重投職場,有個很迷惘的中學生兒子,她把一個問題少女接回家住……
如果看過那部片,我相信很難覺得毛舜筠演得好,或者這角色寫得好。但就算和《29+1》電影去比,對毛舜筠處於人生關口的描寫,角度太一般,甚為依賴同類題材的公式寫法。《29+1》的女性思想,即使未必人人認同,也一定夠個性。在它以獨腳舞台劇面世以來,更成為一種典範,連作品名字都很iconic,還進入了政治……畫面上,《阿媽有咗第二個》比《29+1》更像低成本作品。片名意淫(英文更甚)但又不敢來真,還是部I級片,換着是帕索里尼或O先生去拍,肯定會叫姜濤去吃親子丼。
未曾革命已收韁
毛舜筠以前是明星經理人的設定,一來是配合把姜濤捧成明星的劇情,導演也坦言角色和Mirror經理人花姐(黃慧君)有關連,但我好奇的是,經理人就是需要把藝人當子女「湊」,片中也試過以此為笑位,而毛舜筠和柳應廷的關係,對我來說就太過寬鬆,不夠控制狂,就是因為她當年這麼了得、這麼成功,一變成全職主婦,應該會把唯一的孩子逼到很緊,柳應廷眼中的壓逼只是開車送上學、弄飯盒、想他到劍橋讀建築而已。
「彭秀慧電影」或「毛舜筠電影」環節,就是勉強寫一個自己沒有獨特角度的題材。換作一個主見更強的片主,很大機會把這部嘆慢板的影片從126分鐘剪到100分鐘以下,剪的當然不是姜濤,令節奏更明快之餘,足夠一間院每日多開一場。片長這一點,令我相信彭秀慧有很充裕的篇幅去發揮,但還是太平庸。不過三年前同是英皇出品的《非分熟女》,便因為評論人看不慣公映版剪得快,促使英皇在上畫一星期後,重推只在「偷步」優先場放映過的導演原版。
對於說本片像姜濤MV,我覺得對MV這體裁很不公平,因為本片的歌舞拍攝是MV水平以下。我不是姜濤歌迷,不能代他們收貨或不收貨,但我不會假設反正歌迷一定會看,就拍成怎樣都一樣賣錢。如拍得很好看、令人目不暇給,足以令某些歌迷更想反芻,非歌迷或者會從此迷上。無論是當「偶像電影」或「作者電影」來看都太求其,兩者的主角都拍得不夠好,有機會成為彭秀慧全部創作中,最hea但又最賣錢的作品。
以偶像電影而言,我覺得片中的姜濤及柳應廷都太乖、太易馴服,不夠男性荷爾蒙,沒有性衝動,不管對女還是對男。姜濤對在茶餐廳過得很快樂,對老闆很聽話,之後對毛舜筠也是(就像娛樂新聞所見,Mirror那麼聽花姐話),順着她安排進入娛樂建制。原本還很抗拒車出車入的柳應廷,居然乖乖做裙腳仔,留港讀大學,明明是高材生卻沒有志氣飛出去。論者只是質疑他們和父母的和解發生得太快,卻好像沒人質疑和解這一點,但影評人平時就動輒罵人維穩、主旋律。青春偶像的魅力通常和叛逆成正比,Mirror更被甚多抗拒香港政府的人,視為擠壓建制出局的希望,片中兩個乖寶寶卻這麼體諒上一代,是否政治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