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田洋次於1931年9月13日生於大阪,幾年後隨任職滿鐵的父親移居中國東北。二戰結束後回到日本,先在山口縣投靠親戚及繼續學業,然後入讀東京大學。1954年他從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應徵不同行業後投考松竹的助導職位。他落選了,但那一年日活復產,向各大電影公司挖角,尤其是幕後人員最容易被挖走,今村昌平及鈴木清順都是在這段時期從松竹轉投日活的助導。
率先轉投日活的松竹助導西河克己,建議日活聘請不被松竹錄用的應徵者,山田獲邀投考,並得到日活應允聘用。不過松竹要填補被挖走的助導,向本來落選的山田招手。山田在大學參加電影會時,結識了山本薩夫導演,山田問他意見,山本覺得兩者皆可。山田不得不自己考量,憶起在松竹面試他的大庭秀雄導演令他印象深刻,決定加入松竹。
同樣先考松竹、再考日活的還有浦山桐郎,但他在日活的入職試成績欠佳,不獲錄用,幸好山田選了松竹,浦山卒能加入日活,於1962年拍出第一部作品《有化鐵爐的街》。多年之後浦山對山田笑言,山田加入日活的話,不只是自己進不了影壇,更可能令日本影壇少了吉永小百合這顆巨星。吉永17歲時憑《有化鐵爐的街》成為獨當一面的明星。
山田這段經歷,曲折得來又像是命中註定,也預示了他的人生軌跡,就是一副大器晚成,「後備變大將」的格局。同年加入松竹的新助導還有大島渚,他才華橫溢,是天之驕子,1959年被松竹社長城戶四郎提拔,以《愛與希望之街》提早成為導演,再憑《青春殘酷物語》(1960)引發「松竹新浪潮」。他少年得志,卻又推不倒既有勢力的高牆,黯然離開松竹。
山田未能在「松竹新浪潮」時期嶄露頭角,於1961年才首次執導,他逐漸被松竹器重,於1969年拍成《男人之苦》電影版。松竹高層本來反對開拍,但城戶四郎獨排眾議批准,影片叫好叫座,欲罷不能,26年間拍了48集,支撐松竹的暑假及新年檔期。說他有份令松竹不至於像大映及日活,於日本電影低迷時期沒頂,並不為過。

先助導後編劇
山田和家人在戰後從中國東北回到日本,過着三餐不繼的生活,讀中學時便要幫補家計,大學也是自己打工付學費生活費。山田加入松竹,片廠飯堂有盛不完的白飯,已讓他如上天堂。1955年,山田便成家立室,妻子是行外人,於前一年相識。這段婚姻維持了53年,直至她於2008年去世。
大島渚及黑澤明都有在助導時期,以做導演為目標,勤奮創作劇本的佳話。山田即使在工餘撰寫劇本,但動機是錢,因為助導薪水不高,將來未必夠用。他在1955年憑《蜂蛹》奪得日本新進電影導演協會的劇本獎第一名,獎金八萬元(日圓、下同),是他第一次憑寫劇本賺到錢,他的助導月薪不過是一萬一或二千元。《蜂蛹》於1957年被東映拍成教育電影,但這部50分鐘的中篇只在學校等教育機構放映,現在仍未推出影碟。
山田做過川島雄三、澀谷實等導演的助導,但和他最密切的是野村芳太郎。山田眼中的野村,是個頭腦敏捷及技術高超的導演,他可以迅速判斷一部戲當用甚麼方法拍攝、值不值得超支等問題。野村讓山田和他合寫劇本,野村導演的《月薪一萬三千元》(1958),是山田第一部被公映的劇本,也令他的名字初次出現在松竹電影的片頭字幕。
山田初學編劇時,認為戲劇是電影劇本的基礎,為此他用了一年時間,每天下班後去旁聽舞台導演土方與志的莎劇綵排。另一個學習對象為著名編劇橋本忍,野村導演的《零的焦點》(1961)改編自松本清張的推理小說,劇本由橋本及山田合編,實際的寫作過程,是野村派山田到橋本府上當其助手,整理及修改橋本所出。山田從中獲益良多,視橋本為他的老師。
兩人再於1962年為野村改編另一部松本清張小說《砂之器》,不過劇本完成後未能開拍,要等到1974年才能拍成,是日本影史上的名作。此外,山田1965年導演的《霧之旗》,也是松本的原著,但由橋本一人編劇,是山田導演作品中,山田唯一沒有參與劇本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