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2000 學校系列

隨着《男人之苦》減成一年一集,山田有更多製作個人作品的空間。1993至2000年,山田拍了四集《學校》。校園題材雖然是日本電影及電視的常見類型,但山田在《學校》系列探索典型校園片遺忘了的角落。

編劇廣澤榮對夜校這個題材非常有興趣,他寫了一個劇本並拍下許多夜校及夜校學生的照片,希望山田可以開拍。山田也有興趣,在松竹1977年的攝製計劃,就有《學校》在其中。不過夜校這題材和城戶四郎的想像有落差,最後這計劃要擱置。然而山田沒有放棄,他百忙中不時會在東京及大阪的夜校,以學生的身份上堂,當做資料搜集。

山田在1980年的《男人之苦》第26集先用了夜校這個題材。女神阿堇(伊藤蘭飾演)是寅次郎故人之女,她沒有完成高中,在北海道的魷魚處理廠做事。她向寅次郎表示想到東京半工讀,寅次郎便帶她到柴又,讓她住在寅屋。她日間做超市收銀,夜晚上夜校。寅次郎以監護人的身份陪阿堇入學,他在課堂參觀過,更填了入學表格。片中的夜校細節,無疑是從山田籌拍《學校》而來,到他拍成《學校》(第一集)後,當中又有《男人之苦》第26集一些細節。不過阿堇還是無法追上學業,和男友離開東京。女神走了,寅次郎也沒有入讀。

《學校》第一集的故事是一連串的倒敘,敘述不同學生的背景、為何入讀夜校(三年制初中)、如何在主角黑井老師(西田敏行飾演)的鼓勵下堅持下去。黑井是獨身中年男子,他在這夜校任教多年,多次拒絕調識,因為不想舊生回到學校,找不到一個他們認識的老師。學生們有不同年紀,甚至國籍:

金媽媽(新屋英子飾演):在日韓國人,小時輟學,經營燒肉店,養大三個子女,並已成為祖母,她為了想學讀及寫漢字而入學。

張雲龍(翁華榮飾演):來自中國,母親是日本人,是二戰後被逼留在中國的戰爭孤兒。他以為日本是樂土,來了卻有嚴重落差,令他仇視日本,很討厭為日本人工作。

阿修(神戶浩飾演):輕度智障青年,無法入讀正常中學。

惠理子(中江有里飾演):中產家庭少女,因曠課連初中都無法畢業。

阿綠(裕木奈江飾演):入過女童院,獲釋後不知去讀書好,還是出賣肉體養活自己好,呆坐於學校校門,被黑井發覺,帶她入學。

阿和(荻原聖人飾演):經常在課堂睡覺,因為日間從事辛苦的清潔工作,黑井嘗試和他開工一天,體驗他的辛苦。

影片的後半,亦即是這天課堂的用餐時間,黑井收到另一位學生因病去世的消息。

猪田(田中邦衛飾演):老年勞工,因為連平假名及簡單算術都不懂,做着最卑微的工作。他在街頭的流動捐血站,請求醫生介紹他去讀書。他學會簡單書寫後,寫明信片給田島老師(竹下景子飾演)求婚。

猪田的故事是真人真事,已在山田1977年的劇本中。田中邦衛一向擅長這種低下階層角色,在《息子》之中,他飾演一位對世界有很大怨憤的貨車司機,和男主角哲夫共事,但在《息子》這個角色好像還有故事可以寫,就在《學校》得到補足。

釣魚傻瓜日記

西田敏行雖然名義上第一次參演山田作品,其實他是從1988年開始的《釣魚傻瓜日記》系列的男主角,山田是編劇之一,是《男人之苦》的平行作品,頭七集都是和《男人之苦》作double feature上畫。他在《釣魚傻瓜日記》飾演樂天親切的建築公司職員「濱仔」,這種性格也帶到《學校》的黑井老師,學生們都叫他「黑仔」。《釣魚傻瓜日記》另一位男主角三國連太郎則是《息子》中的老父。

各個學生的故事都充滿悲情,他們在社會底層及個人悲劇中掙扎求存,很貼近《幸福黃手絹》的悲傷及人間溫暖。說「校園片不只是有關上課」,當然是陳腔濫調,但山田以夜校作題材,則帶出一般校園片或劇集較少觸及的社會階層。而且「學校」成為人生再出發的起點,山田的個人作品之中,往往就是主角們改變人生的歷程。敘述完各個學生的故事後,黑井從猪田的名字「幸男」有感而發,提出了「甚麼是幸福」的詰問。

學校II:特殊學校

《學校》第一集的材料比往後三集豐富得多,所以也有元素可以續寫,例如篇幅頗少的智障青年阿修。《學校》第一集出乎意料的受歡迎,山田去到不同地方參加放映及分享,他出席北海道瀧川的放映時,和特殊學校的老師詳談他們的工作。在《男人之苦》第48集(渥美清參演的最後一集)後開拍的《學校II》,以北海道的龍別特殊學校做背景。

西田敏行飾演的青山老師,和妻子已離婚,女兒(濱崎步飾演)和媽媽居住,但她不想考大學,想做音樂人。青山和她商談後,接到學校的通知:兩位學生私自離開了宿舍,下落不明。他們是輕度智障的高志(吉岡秀隆飾演)及嚴重智障的佑矢(神戶浩飾演)。

倒敘就此展開:不同於一般學校,這兒的班級是由三位老師任斆,青山老師是班主任,北川老師(石田亞由美飾演)是副班主任,年輕的小林老師(永瀨正敏飾演)是新人。高志輕度智障,在正常學校被欺凌後心存陰影,拒絕說話,母親帶着放棄的心態帶他入讀特殊學校。佑矢一次頑皮後,高志忽然開口,大罵佑矢。這個驚奇舉動,既打開了高志的心鎖,也令佑矢自此有了一個像大哥「權威人物」,兩人自此形影不離。

原來高志帶了佑矢去旭川,看安室奈美惠的巡迴演唱會。青山和小林追了又追,終於在郊外見到兩人坐上了熱氣球,在高空遊覽了一會。校長大罵高志及佑矢,其實心裏慶幸兩人這次歷險是難得的獨立舉動。高志和其他同學順利畢業,小林也領略到這個工作的神聖,決定留下。

山田在第二集,也用上了在《同胞》之中,將專業演員和真實人物並置的拍法,飾演高志及佑矢的吉岡秀隆和神谷浩並非智障,但有些真實學生有一些簡單鏡頭。相比起第一集,西田敏行這次撇開了「濱仔」或「黑仔」的諧趣,較多慈父的感覺。

山田也捨棄了第一集的多角色多故事的寫法,集中寫高志及佑矢,青山及小林的故事為副,不過故事較為鬆散,感動的部分也相對造作。故事結構,以一天的主線(高志及佑矢失踪)再去插敘他們的故事,和第一集相似,但在這條主線底下,其實更為接近犯罪片或懸疑片,老師就像警探般追捕罪犯那般。

學校III:職訓學校

《風吹就倒的男人》的女主角花子是輕度弱智的少女,她甫抵達大阪,便落在色情行業之中。《男人之苦》第七集的女神也是輕度弱智,要不是寅次郎好心,也會有類似下場。從上述這兩部作品,山田很容易會將智障,聯想成很大的不幸,會在社會被無情剝削。

《學校III》繼續探討智障這個主題,不過將它退居副線。和《息子》一樣,山田在《學校III》都是把一個原著故事當成影片的一部分,再圍繞它寫出主線。這次的原著是鶴島緋沙子的小說《湯美的夕陽》,湯美是作者的自閉症兒子。即使自閉症和智障不盡相同,但在山田的鏡頭下,委實沒幾多分別。《學校III》的主線是為失業人士而設的職訓學校。

周吉(小林稔侍飾演)是證券行的部長,因一時衝動辭職。他一把年紀,找不回證券工作,無奈入讀鍋爐技工課程,但他未對證券行業死心,冷待同學及課程。紗和子(大竹忍飾演)是寡婦,獨自撫養十幾歲的自閉症兒子富美男(黑田勇樹飾演)。她被公司裁員後,做着臨時工,她想找到固定工作,便決定成為鍋爐技工,是班裏唯一的女性。

紗和子令周吉反省自己的傲慢,兩人愈走愈近,燃起愛火。不過兩人各自的家庭令愛火難以延續。富美男自私地以為母親有新男友,就會棄他而去。周吉的前妻生意失敗,自殺不遂。紗和子及周吉都考試合格,成為技工,紗和子找到工作後,卻發現自己有乳癌。她在各位同學,包括周吉的祝福下,進入手術室。

第一集的西田敏行是影片主角,第二集他的角色較輕。第三集並不是沒有西田敏行這麼簡單,更是把教師退居幕後,由學生主導,於是紗和子及周吉成為影片的主角。《學校III》本質上是個黃昏戀的故事,有如《幸福黃手絹》及《遠山呼喚》。

大竹忍參演過《男人之苦》第20集,但不是女神,她相隔19年再次參演山田作品,從少女變成婦女,角色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日後山田會在《母親》,再度起用做過《男人之苦》第9及13集的吉永小百合飾演熟年角色。而《學校III》可算是山田在《遠山呼喚》之後,最偏重女主角的個人作品。

系列來到第三集,我覺得已經出現疲態,黃昏戀沒有山田舊作的張力(要等到《黃昏清兵衛》才在這方面回勇)。自閉症少年富美男,雖然有原著可以參考,山田和大竹忍更去拜訪過作者,得到一些實質體驗,但以戲論戲,富美男這個角色就只是一個偏執狂,《學校II》的高志及佑矢有成長,富美男卻好像被判了死刑,沒有希望,亦令這條故事線的感染力很弱,只是破壞兩位主角愛情的障礙。

15歲:學校IV:社會就是學校

2000年山田拍出第四集《15歲:學校IV》。第一集的惠理子是曠課學生,「曠課」是很有日本特色的社會現象,和其餘國家的「逃學」不同。我們認知的「逃學」是假裝上課,但日本所謂的「不登校學生」往往留在家中,亦即是有父母默許的成份,當然,默許也是因為無計可施。

讀中三的大介(金井勇太飾演)和父母關係弄得很僵,他為了看屋久島的七千年古樹「繩木杉」,從橫濱坐順風車去到九州。大介在登山途中,遇到獨自登山的真知子(高田聖子飾演),真知子帶大介看過繩木杉後,大介自己落山,險死橫生。

他在山腳遇上老人鐵男(丹波哲郎飾演),他帶大介回家過夜,原來鐵男是獨居老人,兒子(前田吟飾演)已經搬走。翌朝,鐵男身體不適,更出現失禁狀況,鄰居致電其兒子過來送父親入醫院,但大介很不屑他對父親的態度。大介回到家,誠心向父親道歉後重返校園。

第一集的夜校、第二集的特殊學校、第三集的職業學校,去到第四集變成「學校以外的學校」。影片的結構,是一個又一個的「二重唱」,參與者是大介,和在這程陪他的大人。大介在是次歷程,不單學會獨立,更見到其他人的困境,令他不再抱怨自己的人生。日文有一句諺語:「你太疼鍚兒女的話,就讓他們自己去旅行吧」,可以用來形容大介這次旅程。

以拍攝風格而言,本片較像《息子》的冷峻,有時氣氛頗像當時的獨立導演,例如諏訪敦彥或河瀨直美那種細膩。不過一如第二集,這個旅程還未寫得夠縝密,不是每個章節都是獨特體驗。比較深刻是老人鐵男,或者是女司機家中的自閉兒子,多得大介,終於能夠對外打開心扉。

在山田作品中,少年離家出走真的是司空見慣。寅次郎也是在16歲時和父親吵架而離家出走,系列尾段的滿男,在第42集放心不下阿泉、或者在第46集求職失敗後離家出走,阿泉也試過在第43及44集離家出走。作為《男人之苦》第49集的替代品的《摘彩虹的人》,吉岡秀隆飾演的角色又是離家出走,進入了主角西田敏行的世界,該片的續集也一模一樣。如果把大人包括在內,就有《男人之苦》第36集的朱美,以及第15及34集的白領。就連《學校》第一集的猪木,他也是在少年時離家出走,因為無法面對妹妹意外死亡的悲痛。

假如智障是人生最大的悲劇,在山田世界中,青少年問題並非是典型的吸煙飲酒、犯罪破壞,而是在離家出走呈現。這個行為,一般都是代表逃避,套在山田作品之中,既是「無法面對問題」,也是「無法面對對立面的壓力」,亦即是當事人既不去做應做的事(例如是上學、聽父母管教),又沒有膽量堅持自己的立場(哪管是錯),於是便一走了之。

於是山田對青年問題的觀察,我覺得並不是在於反叛、衝動,當然有這種成分,但最主要是年輕人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不想要甚麼,然後堅定執行。山田作品以往的離家出走,不會是影片的主題,在《學校IV》山田便以此為主題,詳細探討這個經常在他作品出現的問題。就算第四集是系列最差、最牽強的一集,它也是山田在《男人之苦》被逼結束後,摸索時期的終結。

繼續閱讀:1996-1997 摘彩虹的人一、二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