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7, 2023 3:30pm Hong Kong University Grand Hall
Berliner Barock Solisten with Diyang Mei (viola)
Telemann: Viola Concerto in G TWV51:G9
JCF Bach: Sinfonia in D minor WFV I/3
JS 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Rolla: Viola Concertino
Gallo: La Follia Sonata
Paganini: Sonata per la Gran Viola
Encores
Konstantia Gourzi: Messages Between Trees
Telemann Concerto (Finale)
香港大學繼2015年再請柏林巴洛克獨奏者樂團演出,上次是巴哈勃蘭登堡協奏曲全集,不過我沒聽,這次的賣點是剛成為柏林愛樂中提琴首席(之一)的梅第揚。名義上他的銜頭叫「第一中提琴首席」,但「第一」不是唯一,還有另一位「第一中提琴首席」Amihai Grosz。因為柏林愛樂或部份德語圈樂團,會把「首席」稱為「第一首席」,而在「第一首席」以下的「首席」,就相等於其他樂隊的「副首席」。柏林愛樂有三名團長,包括香港樂迷熟悉的樫本大進及Noah Bendix-Balgley,他們都是叫「第一團長」,在第一小提琴排第四位的「團長」其實就是副團長。
為甚麼叫得那麼複雜,以及要用兩個人去做首席,應該是因為柏林愛樂的團員作為「樂師以上、明星未滿」的頂尖樂手,很多都有獨奏活動,有時需要暫時離開崗位,另一位首席就可以留守柏林愛樂的演出。另一位香港樂迷熟悉的Emmanuel Pahud,也是兩位柏林愛樂長笛首席其中一人。這隊柏林巴洛克獨奏者樂團,有不少成員就是柏林愛樂現役團員。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提出梅第揚並非別人心想得那麼「第一」,但可以做柏林愛樂一位聯合首席已是很厲害,他更是第一位成為柏林愛樂正式團員的華裔樂手。
入場前見到頗多港大學生以專用行列入場,代表街外人(包括我)買不滿這場。我不禁想,有可能是梅第揚名聲未夠響,亦有可能是中提琴擔綱,導致街外樂迷未去踴躍購票,也不排除有人對內地出身、但未在國際大紅大紫的音樂家有偏見所致。雖可假設只賣樂團會更暢銷,但這次巡迴完完全全是中國之行,梅第揚就是主角。
Amihai Grosz在2017年柏林愛樂來港期間,曾在科技大學演出一場獨奏會,那次我沒聽,但除了他的唱片,我今天四月聽完麥凱萊指揮柏林愛樂後,聽了Late Night Concert,Grosz參與Bendix-Balgley領導的猶太主題音樂會,Grosz是以色列人。我覺得Grosz的聲音太偏向於小提琴,即使音色仍是好聽、技術仍是超班。我覺得梅第揚會多一點較傳統,即是「中提琴笑話」所取笑的呆滯音色,我其實較想聽到這種聲音,中提琴應該像中提琴,而不是小提琴或大提琴,不過梅第揚其實仍可拉出多變的音色,低音可以醇厚,高音可以甜美。
對於柏林巴洛克獨奏者樂團,我甚有保留,因為它形象上是一隊古樂團,卻並非原音樂團,現代裝備去做出似乎是倣古的聲響,但有點兩不像。上半場他們就用了疑似巴洛克聲響,聲音較尖及乾,揉弦較少、慢、遲。梅第揚在泰利曼協奏曲的奏法也是,發音比較淺薄,但非常滑溜,然而我不禁想,幸好他只是拉三首協奏樂曲,若全場都是聽這種聲,我會覺得很悶。上半場最後一曲,巴哈《第三勃蘭登堡協奏曲》,梅第揚擔任第一中提琴,不是獨奏而是團隊之一人。此演奏緊湊、精密得如頂級賽車(即使好像有一丁點甩腳),令人信服巴哈確實在巴洛克音樂中獨佔鰲頭,儘管理智上我明白巴洛克音樂不只巴哈。
下半場的三首樂曲,兩首是十九世紀,樂隊和梅第揚的聲響就截然不同,再不是扮倣古,而是用足揉弦,發出甜美的聲響。從不純正的古樂團,變成有時會稱為「合奏團」的形式,那是比室樂團還少人,上限可能是二十人,如果用管樂的話(這次沒有)。又用一個香港樂迷知道的例子,就是I Musici那種。
壓軸作品是帕格里尼《中提琴大奏鳴曲》,今年7月31日的孫圉中提琴獨奏會,也是以此曲壓軸,不過是由鋼琴伴奏。相比之下,無疑是梅第揚略勝一籌,並不是我因為梅是柏林愛樂首席、孫是蘇黎世音樂廳樂團首席而有偏見,反而我的偏好本來是在孫圉那邊。儘管梅第揚在引子那段人工泛音還是「炒粉」,學過弦樂又去到相當程度會知道,人工泛音實在有一半是講彩數,拉得快就更易炒,但在變奏曲部份的那些實在拉得好聽過孫圉。我也很欣賞梅第揚能做出一種故作濫情的聲音,頗適合此曲的炫耀性質。
再作一個綜納,我會說梅是在發聲上更接近完美,然而孫卻在如何提升中提琴表達力上更得我歡心。絕對不是捧一個打一個,但現在中國出到兩個世界級的中提琴家,而不只是傾向雜技式花巧的小提琴家或鋼琴家,我非常欣慰,還要不用遠行,在香港便聽得到兩人的主角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