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媽,是您嗎!?

劇情簡介

50歲的昭夫(大泉洋飾演)在汽車公司擔任人事部主管,公司部署裁員,其中一人會是昭夫的大學同學木部(宮藤官九郎飾演),木部向他質問但昭夫假裝並無其事。兩人談到下次同學會聚會,可改在隅田川的觀光船舉行,昭夫為了相關資訊,回到老家探望很久沒見的母親福江(吉永小百合飾演)。昭夫父親已死,福江繼續丈夫家傳的訂製日式分趾襪生意,工餘時組織義工隊幫助區內露宿者,因此和牧師直文(寺尾聰飾演)經常來往,暗戀了他。

昭夫不想跟母親提他的煩惱,除了木部的事,他和憑「收納達人」成名的妻子分居,讀大學的女兒舞(永野芽郁飾演)跟母親住,但因為前途問題和母親爭吵,離家出走到福江家。加上木部找到福江家向昭夫興師問罪,昭夫兩大煩惱終被母親知悉。

直文邀請福江約會,福江本以為可和他成為情侶,可是直文表示他即將調任到他北海道故鄉的教會,福江向他表白也無法改變此事實。木部拒絕自願離職,被公司施以精神虐待式的投閒置散,他發惡傷人。昭夫以自己辭職換來木部可以調職,並同意和已移情別戀的妻子離婚。失業失婚的昭夫,跟失戀的福江一起展望將來。

原著舞台劇與電影異同

原著為永井愛2001年的同名戲劇,一如前作《電影之神》,山田以原著人物及基本設定再進行創作,但沒有《電影之神》改得這麼多。《電影之神》原作者原田舞葉將山田的版本,「逆改編」為一個新版本的《電影之神》小說,小池水音所著的《媽,是您嗎!?》小說也是一個逆改編,而不是影片的原著小說。

原劇分成六場,全部在福江的家進行。電影一大改動是直文的身份。直文在劇中不是牧師,而是文化中心的教師,並已跟福江相戀,只是昭夫兩年沒回老家,福江便沒告訴兒子。原劇的直文是研究《源氏物語》,電影的他做牧師前是在大學教法國文學。直文因為和兒子(劇中沒出場)不和,離家出走到福江家,媳婦康子到來請他回家。她是兼職的收納師(電影版昭夫妻子則是箇中的名人),和丈夫面臨離婚,到她說出這點,觀眾才知昭夫也有類似問題。直文在第五場結尾接到兒子電話時心臟病發,下一場觀眾知道他已死去,他兒子對福江痛恨無比。結局跟影片大致相同,福江失去情人,昭夫失婚兼失業。

昭夫的女兒舞,是電影版新加的角色,雖然在影片沒甚麼重要發展,但扮演重要功能,她的離家出走逼使昭夫再回老家,即如之前昭夫為了觀光船一事回老家。原劇就是沒有為觀眾提供他回家的原因,盡量拖延揭曉他婚變。原著開場時,他回家便被母親的租客,中國留學生李燕(影片沒有此角)當成小偷,成為搞笑場口。他為了證明自己身份,說廁所有他當年畫的披頭四塗鴉。

戲劇的創作年期比電影早20年,接近但未到50歲的昭夫是在1960年代長大,他喜歡披頭四,因此和父親爭執,憤而離家出走。影片則改為1980年代尾、1990年代頭紅極一時的日本組合Southern All Stars(領軍人物為桑田佳祐,他在《男人之苦》第50集翻唱主題曲),也是他和父親吵大架的緣由。

福江在原劇也是70幾歲,山田把已進行中的戀情,改寫成更符合他風格的暗戀,也和應了《男人之苦》第38集(知床慕情)中三船敏郎和淡路惠子的互相暗戀,直文的北海道故鄉也就是知床附近。原劇沒詳談初江和兩位朋友(設定和電影一樣)組織的義工隊有甚麼活動,影片則先以義工隊成為福江和直文的相識契機,繼而帶出一名拾荒老人,這位拾荒老人小時候在東京大空襲時,遇上隈田川言問橋着火,他險死橫生的經歷,在原著中其實是福江的經歷,但應該是因為電影比原著遲20年,電影版也是70來歲的福江便經歷不到,所以山田要這樣處理。

李燕不好的日文成為笑料(她把福江去了「美容院」說成去了「病院」,令昭夫嚇一跳),她也牽引出劇中的戰爭回憶。她問直文當年有沒有到中國打仗,他說沒有,他在終戰時只得16歲,但他哥哥在菲律賓戰死。李燕說她爺爺被日本人指為游擊隊殺死,李燕退場後,直文向福江解釋是因為八路軍的游擊活動,日軍在鄉村變得更濫殺。在第六場(即是最後一場)福江說出她在言問橋的經歷,以及昭夫父親一直對自己的戰場經歷感到羞愧。電影中的昭夫父親則是戰爭孤兒,應該都是和電影跟原著的20年距離有關。

改動最少的是木部,他拒絕自願離職被投閒置散,然後被阻止參加他有份開發的新車計劃,氣憤傷人,全部來自原著。原著稍為改成他得到最好的退職條件後找到新工作,不過送佃煮給福江母子仍在電影保留。木部太太當年是昭夫的暗戀對象,昭夫幫木部寫情信追得美人歸的情節,明顯來自《電影之神》。

山田所謂的小津情結

昭夫在原著雖然也是出場甚多,但原著全部在福江家進行,他不會時時在場,電影版則明確的以他的視點出發,除了他見不到的福江和直文的交流。昭夫在山田手上,吸收了《男人之苦》第50集滿男的一些特徵。他即將和太太分開(滿男喪偶),但女下屬傾慕他(滿男的女編輯對他有高於正常的好感),厭惡現在的白領工作(滿男辭了工去做小說家)。以描寫庶民或藍領生活著稱的山田,在《男人之苦》第34及41集都有泡沫經濟時期的白領,不堪壓力而人間蒸發甚至企圖自殺的情節,《學校3》的小林稔侍的中年失業及再培訓,很可能是昭夫即將面對的。

本片開頭拍東京丸之內區一帶辦公大樓的空鏡,帶着壓逼感及非人性,也頗像小津的間場空鏡,高樓大廈以外,本片不少空鏡也是模倣小津,只是構圖上沒他那麼嚴謹。與其從片中尋找一個個山田故意留下的小津手影,我反而覺得山田好像吸收了小津構思故事及人物的手法。小津常把自己用慣的元素調來調去,例如相親結婚對自由戀愛,父親不捨得女兒嫁人,老夫老妻的默契或不和,而山田則是老店人情、迷惘青年透過離家出走去逃避、老實人只敢暗戀異性這些套路式劇情,放在不同的原著故事中,於是他無論在改編甚麼原著,最終都會變成自己風格。

即使手造足袋店的設定來自原著,但山田對老店人情的描寫明顯從《男人之苦》而來。足袋老店只是起點,是片中眾多日本傳統生活象徵之一。對於收納及斷捨離,電影更補上反面的看法,指出以前的人不會那麼容易掉東西,現在的斷捨離表面是美德,實質是過度消費的惡果。片中出過場但沒有露出臉孔的昭夫妻子,是個穿高跟鞋的事業女性(所以不會穿福江造的足袋,即是兩人一個對比),她和昭夫分居後搬到西式的、要入很多次門口密碼的高層公寓居住,女兒本來想跟她,但兩人關係也變得疏離。傳統老店的前舖後居,不只沒有密碼鎖甚至不會鎖門(除了睡覺或出門),更有人情味,山田應該是有意在本片宣示,即使社會變得西化,也要堅持一定的日本傳統價值,才會有幸福的人生。

戰爭回憶的部份,山田透過拾荒老人的副線,得以保留原著福江的慘痛回憶。屈指一算,1931年出生的山田,在2023年已達92歲的高齡,卻已是日本最後一代在懂事的年紀經歷過二戰的人。雖然細緻一點看,當時的山田一來未到上戰場的年紀,二來也不是在日本本土渡過二戰,即是不會像福江或拾荒老人經歷過東京大空襲,因為他父親是滿鐵工程師,一家人在中國東北過着舒適生活。他的艱苦日子在戰爭結束後才真正開始,日本人既未能即時離開,銀行存款又無法提取,又失去原來的工作。到山田一家可以回日本後,日本仍未解決糧食問題,以為配給同額卡路里的砂糖,就能代替主食,那時的飢餓日子令山田刻骨銘心,難怪山田大學畢業後被松竹聘用後,公司飯堂白飯任裝令他非常感觸。

即使本片的對白基本上是重新寫過,但影片的節奏稍為呆板,演技及感情相對上克制,插科打諢的喜劇感是有幽默的效果,但減低了令人爆笑的衝動。影片情節頗欠曲折及衝突,例外是木部的過激反應,但那是來自原著。本片作為吉永小百合主演的所謂「母親三部曲」最後一部,最後昭夫決定搬回老家和福江住,就應了《給兒子的安魂曲》的日文原題「如果和母親一起生活」。

影片中直文離開後的繼任牧師,是個西人,他由新西蘭人Don Brown飾演,他是本片英文字幕的譯者,《東京小屋》開始的山田作品都是他翻譯英文字幕,是現在日本電影最前列的英文字幕翻譯者。除了翻譯焦點新片,例如宮崎駿《蒼鷺與少年》,好些經典舊片的數碼修復版也由他翻譯。

回到:山田洋次的軌跡目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