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完場》尚未完整,與「軒」無尤

《尚未完場》尚未完整,與「軒」無尤

徐岱靈與祁凱達合導,有關娛樂大亨歐德禮的紀錄片《尚未完場》,剪走張敬軒片段後重新在商業戲院上映。我對影片的態度正面,因我不相信今天官方會主動紀念一位在港英年代主力搞西方藝術的洋人,然而影片有值得改進及跟進的地方。

片中有不少周光蓁的訪問,也有他編寫的口述歷史《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的資料,例如沈鑒治被歐德禮贈票。《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也有費明儀憶述她獲歐德禮邀請,在璇宮一場軍樂會表演聲樂,但片中沒有提及,這是可惜的遺漏。她說那次要用咪,證明了璇宮的天然音響,並非現在某些樂評人憑空想像般那麼好。

祈凱達在映後談提及,有很多觀眾問他何不再收多一點歐德禮的人生。片中歐德禮做股票工作的事,說得太隱晦,令人感覺很不見得光。說他16歲(即是約1912年)離家出走後,沒有脈絡去描述他怎樣從上海來到香港,做甚麼工作或生意,只集中提他和太太的在淪陷時期的事跡,就連璇宮背後的電影本業也說得太簡略,轉做演出搞手的決定又太突然。祈凱達在映後談提到,歐德禮原來有一位猶太人節目搞手的「師父」,我認為需要在影片提及,其實不損歐德禮的果敢及慷慨。

祈凱達解釋他們有感影片已經訊息太多,所以少談歐氏娛樂事業以外的生平,這點我反對。一來現在影片只有77分鐘,二來影片的節奏其實偏慢。《尚未完場》像一部「尋找歐德禮後人」多過「誰是歐德禮」的紀錄片,不是前者不需要,而是比重太大。

搞演出,蝕到哪個程度?

常說歐德禮搞演出蝕大錢,但又給他蝕到20年,我好奇是蝕到甚麼程度?還有原因是甚麼,是因為入座太低,還是票價不夠高,賣得好只是蠅頭小利,賣得差就大蝕,但加價又會大幅趕客?這對今天香港仍有relevance,就古典音樂而言,本地觀眾習慣了有官方資助的節目價格,不願付真正的成本價去聽世界頂尖的古典音樂演出,是節目遠遜於日本、內地及台灣的主因。假如今天又有一個自掏腰包的娛樂大亨,不靠政府資助(包括公營場地)、商業贊助或慈善捐款,單靠票房邀請名家來港演奏一樣會蝕錢,還會有一批人大罵為何不落港鐵廣告,就像廣告不用錢的。

片中提及璇宮的票價,概括為日間放電影一元,夜晚的演奏會14.5元,都應該是頂價票的價錢,當時看電影會視乎座區有多個價錢,有些戲院三、四毫已能坐平位。假如用上述14.5倍的比例,以今天的電影票價去換算當時的演奏會票價,會是貴今天數倍。Isaac Stern的璇宮演奏頂價20元、最平10元,Solomon頂價更要29.7元,那時(1953年)沈鑒治月薪150元。如沒有相當品味,例如學過樂器(本身已是一大筆錢),一般人花那種錢聽音樂太匪夷所思。70年前的香港比現在窮得多,未有免費教育,草根階層供書教學已是一大負擔,怎可能會用20張電影票的價錢去聽演奏會?

有文化,只是常人買不起

我們現在看藝術節、康文署節目,絕大多數是平民可負擔的價錢,還有學生、長者半價優惠之類,那是源於半世紀前經濟起飛,中產階級大增,基層很多生活需要亦已解決,社會有了共識可以用大量公帑投入文化藝術之故,遠超於任何節目搞手的貢獻。從來不是著名國際音樂家願意或不願意來香港,而是夠不夠消費力請他們來,到今天仍是這樣。

消費得起歐德禮的節目的,是付得起錢的中上層洋人及華人,小圈子趣味。要是我們時光倒流到那兒生活,不會是那個階層,看周光蓁那本口述歷史,受訪者幾乎全部都有相當家底。所以說歐德禮在建設香港,是個美麗的誤會,說香港怎樣開放包容、怎樣初戀精神,造就了歐德禮的娛樂事業,實際是輕視了猶太人在不同文化及社會都有的實業家本能。

歐德禮以私財實現個人追求,不像現在文化人那麼喜歡一邊罵政府,一邊要政府供養他們,有尊嚴得多,值得敬佩,但透過吹捧那個年代只屬一小撮人享用的文化活動,來批評現在社會封閉,那就不必了。用在璇宮演出過的音樂家為由來反對清拆皇都,為了甚麼「皇都夢」立下不良先例,50年或100年後的人,可用同一理由反對重建香港文化中心,並舉出更多名字,Stern也在那兒表演過。

影片開頭及結尾講明爭取保育皇都戲院,是導演們探討歐德禮的緣由,但片中提到璇宮易手後,皇都變成附有地產的戲院後就再沒提皇都。文化人一窩蜂用歐德禮及那些海外音樂家證明皇都必須保留,但他們對皇都的粵劇年代漠不關心,其實粵劇遠比古典音樂更能代表香港情懷。直至有人願意將這段歷史和歐德禮及璇宮放在至少同等的位置,璇宮及皇都的歷史都是有大片殘缺,尚未完整、尚未完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