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新作《怪物》五月底奪得康城影展最佳劇本、六月頭在日本上映,香港在六月底便強勢上畫,連《名偵探柯南》最新劇場版都沒這麼快登陸。試片當晚便有人爭相出文,大致是讚好之聲,但之後有人唱反調。我感覺最難的不是如何不穿橋(包括不能提某部有類似情節的歐洲片)去讚這部,而是不穿橋地彈,因為讚通常較易訴諸感情,一句我鍾意就說得過去,要彈就很難這樣。
我自問沒有要拉一部電影下來、或捧一部電影上去的本事,就不怕把主觀感受說出來,聊作參考:本片一貫是枝裕和,有頭威無尾陣,開頭好像會從不平凡的處境帶出甚麼深刻的人倫關注,令人期待會有甚麼有趣答案,到最後也是通俗劇般收尾。
透過不同人物敘述同一事件,最後到達真相,或姑且當成真相,日本十年前就有一部《聽說桐島要退社》(吉田大八導演),都是校園設定(高中、《怪物》是小學),也從中帶出學校作為社會縮影,自然有人性黑暗、恃強凌弱、同流合污等問題。記憶中《聽說桐島要退社》的多重角度更為豐富,但我不認為必定愈複雜就好,或反轉是容易的較好,而是《怪物》的多角度故事不值得有識之士大驚小怪。谷崎潤一郎1956年發表的小說《鍵》的故事就是用雙角度說出,拍過電影好幾次,包括市川崑(1959)及神代辰巳(1974)版本。
多重視點的迷思
我感覺不少人掉進一個謬誤,以為非得像《怪物》分成多個敘述角度,才能道出人有偏見,只想看自己想看的東西。或者就是大家習慣把小說、電影或戲劇的敘述,簡單二分,不是絕對主觀,就必然是絕對全知及客觀、可以盡信,看不出作者可以表面上維持單一角度,實則不斷轉移焦點,有策略地釋出個別資料。《怪物》若換成單一角度,不煞有介事分成不同視點,也足以做到同樣效果。當然不是說影片用上多角度這個工具,所以要批評。
仔細想,推理小說及電影也是經過不同片面的視點去重組真相。最初發現兇案,偵探(以及觀眾)看到最表層的現象,隨着不同證人及證物出現,又得到更多線索,這些可以真、可以假、可以片面。到最後找出真兇,真兇自白時又會為真相補上最後一塊拼圖,例如他或她才知的動機。《怪物》的最後,不就是「真兇」給觀眾帶出真相嗎?
各司其職的迷思
另外讚或彈的人,都就本片編劇銜頭全歸於坂元浩二而大造文章,因為除卻電視劇,是枝從第二部劇情長片《下一站,天國》就是自己包攬劇本,就連那兩部非日語製作,編劇也只是得他一個領銜。喜歡《怪物》的無不歸功於坂元浩二,說因為有他寫劇本,是枝可以「專注」做導演,令本片比他上幾部作品好。我覺得奇怪,就算由是枝包辦劇本,又不是每天去到片場才寫當天要拍的劇本,會分薄他的拍攝專注力嗎,會沒有心機構思鏡頭嗎?
另一個誤會是以為劇本銜頭盡歸編劇,影片便是把劇本照單全收,不為意導演也可以有自己的增刪。最令我感嘆的,是熱烈地歸功於坂元的人,又不敢說是枝的導演能力遠超他的編劇能力,即是我早前評論《那個男人》及《LOVE LIFE》時指出,好導演不一定是好編劇。
彈《怪物》的,就是怪責坂元搞亂檔。就如上段所說,導演可以改劇本的,一個近期例子是黑澤清《間諜之妻》,雖然編劇有落黑澤的名字,但本來是濱口龍介把他和野原位一起完成的劇本,交給黑澤,看他有沒有興趣拍成電影,最後就變了那部被濱口迷及非濱口迷同聲大罵的電影。
以《怪物》來說,目前我不會說問題出在坂元身上,除了我不認為編劇掛全銜就要負全責,更因為劇本出版了單行本。在日本網上書店見到有用家留言,說想不到和電影有這麼大的差別。所以未看過那劇本,我會選擇評價電影本身,要怪就怪身為電影作者的是枝,而不分開導演及編劇來評,繼而認定是導演好編劇差,或導演差編劇好。另外《怪物》又有一個「逆改編」,將電影或劇本改編成小說,至於劇本、電影、逆改編小說的異同,需要另一篇文章才能探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