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樂的23/24樂季是疫情後,第一個國際演奏者可以自由來港的完整樂季,並恢復套票訂購。梵志登上週末率團到南京及上海演出後,9月9日指揮開季演出,會有美國小提琴家貝爾演奏他委約由五位美國作曲家,每人各寫一個樂章的小提琴協奏曲《元素》。作品剛在上週末,由貝爾於漢堡作世界首演,香港則是此曲的第二站。然而這開季演出已蒙上陰影,因為頗多套票訂戶在音樂會前兩天才收到門票,飽吃驚風散,比港樂原訂的最遲日子8月25日遲了十餘天,但訂戶無法聯絡到港樂,叫天不應叫地不聞。
我也受到影響,9月6日傍晚才收到門票,它們是在8月31日列印的,比訂購的截止日期7月31日足足遲了一個月,我是在7月27日訂購,但有人7月5日訂購,樂團8月30日才印門票。8月24日港樂向訂戶發電郵,說因為訂單比預期多,將會延遲寄票,如有查詢可用電郵。
可是8月24日往後的兩星期,如果電郵查詢只收到一式一樣的回覆,或者沒有回覆,訂票確認電郵上的兩個查詢電話又一直無人接聽,港樂面書只顧推銷節目,全無門票發送狀態的更新,在帖文下留言查詢的訂戶亦只得到毫無意義的回應,甚至沒有回應。9月6日終於有人聽我電話,說門票在前一晚寄出,會在當晚寄到。當天有朋友親身上港樂辦公室查詢,苦等一小時後,因為未寄出門票,可以即時領取,但如果已寄就要等速遞公司派件,到開幕音樂會當天都沒有就去櫃枱查詢。
這次「套票之亂」,不知是否樂團職業化半世紀以來最嚴重的票務事故。今季設立了網上訂購套票系統,統一交由速遞公司寄出門票,但看上述的印票日子,以及送抵日期,應該和速遞公司無關,港樂根本無法準時寄出門票,問題是8月1日至8月24日期間發生了甚麼事,7月5日的訂單為甚麼不早早處理,要拖到8月30日。在資訊科技年代出了這種事故,可能就是因為太信賴資訊科技及高端物流,以為把流程想到天衣無縫,出事了竟無一人站出來安撫訂戶,聽個電話都不敢,攞威時精英盡出,出事時高層龜縮。
說到票務,我發覺復常這一年來,港樂往往在門票定價、座位配售上機關算盡。例如上季的閉幕音樂會,恃着有卡華高斯做小提琴獨奏,有一半門票居然是賣到最高價,結果入場見到位置稍差的高價票,出現大片空位。其他節目就算直接到城市售票網購票,有時會見到位置較好的中價票一早就沒有了,要不買位置稍差的同價門票,或索性改買最高價。然後在開騷前一兩星期,一整行、甚至幾行的較好位置就會出現。經營一個代表香港文化實力的旗艦藝團,不要像賣菜般跟觀眾算死草,否則政府及首席贊助大可減低撥款及捐助,讓港樂的牟利奇才自己賺錢回來好了。
庸俗事少,搶食事大
節目策劃方面,23/24樂季令我感到目光如豆,我寫港樂樂評二十年以來,初次令我覺得節目比小交更低層次,像倒退到1980年代。這是梵志登最後一個樂季,明年二月補回原本在2021年的歐洲巡迴,可是兩套巡迴曲目的香港預演,交響曲部份,蕭斯達高維契九、布拉姆斯一、馬勒一,梵志登全在上季奏過,浪費了他最後一季的有限時間。港樂不知為甚麼對蕭斯達高維契那麼鍾情,交響曲今季又演三首:五、六、九,上季就演過五、九、十。馬勒都有三首:一、四、五,柴可夫斯基就四、五。但莫扎特及海頓的交響曲,一首都沒有,偏重激情,忽略古雅。《天方夜譚》十月由廖國敏指揮完,明年五月余隆又指。
港樂頻密翻炒小撮曲目,但漠視2024年的三個重要作曲家的週年,布魯克納(1824年出生)、荀伯格(1874年出生)、佛瑞(1924年逝世),我希望會在24/25樂季補回。明年四月來指揮的Jukka-Pekka Saraste,是補回疫情時的演出,那次本來會演布魯克納九,明年是布魯克納週年,卻變成貝多芬三。每年的法國五月,港樂都會有一些法國主題或演奏者的節目,儘管來來去去都是《大海》、《管風琴交響曲》那些,但今次佛瑞週年連樣都不去做。佛瑞管弦樂曲足夠演一場,精選一點演半場都好,上半場可以給樂團成員或本地音樂家演佛瑞的器樂或藝術歌曲,港樂明年五月底卻去為港芭伴奏《天鵝湖》,還要用兩星期。
和港芭合作《春之祭》、《布蘭詩歌》都合理,《天鵝湖》根本不必用港樂,今年十月和香港歌劇院的《托斯卡》也是一樣。美其名是更進取和其他藝團合作,但更像是跟較低檔次樂隊搶食,只要價錢談得妥,那些藝團當然樂意跟港樂這個首席樂團合作。過去港樂曾被潛在的合作對象批評收費太貴,原來這是好事,既讓港樂能專心管弦樂本業,又能給較低檔次樂隊更多空間。如它們難以擴張或生存,其實就是削弱了本地音樂家的就業機會。
流行歌手演唱會、電影音樂及爵士樂演奏,港樂也有過度膨脹,那些同樣可由其他樂團負責,政府甚至可以撥款支持半職業或準職業的本地樂手成立五十人以下的專門樂團,如某些演出要更多人可聘用自由身樂手,收費參與其他主辦者或藝團這種非古典、但要用管弦樂團的演出。這種演出以外,亦可安排此樂團在新市鎮舉辦入門級古典音樂會,反正主要樂團及它們的固定觀眾一直迴避這些地區。看似會花了公帑,支援了較偏向大眾娛樂的演出,但同時可以帶來支持本地音樂家,以及為新市鎮提高文化活動水平的雙重效果,若加上讓港樂專注本業,提供更多及更好的精英級古典音樂演出,那就是第三重效果了。
政府必須檢討港樂作為旗艦樂團,和其他音樂團體的分工,不能任由它用遠低於自身實力的庸俗節目交出表面風光的數字,無助於發展香港文化實力及提升觀眾品味之餘,還破壞了古典音樂界生態,令其他音樂團體及本地樂手舉步維艱。